一上线就火爆朋友圈、历经八十多天又突然暂停服务、“停摆”47天后再次重新返场……果壳网旗下“在行”团队开发出来的付费语音问答服务产品——分答,自五月上线至今,这一路走得颇为跌宕起伏。
9月27日晚,沉寂四十多天的分答悄然回归,通过在服务号上发送的一张“小别胜新婚”图片,宣告自己重新返场。
用户发现,此次“小别”归来的分答已非从前的分答;重新上线后的分答删除了之前的“名人”“兴趣”“机构”等板块,仅剩余三个类目,分别是职场、健康和科普。
“停摆”如此之久,分答此番调整有何用意?重归后,知识变现的道路又是否好走?
“速冻”或因遭遇监管
分答曾经十分耀眼。
自五月份上线后,新奇的分成机制、良好的互动体验,分答吸引了诸多明星、专家入驻;“国民老公”王思聪的加入,使得分答一夜之间爆款;6月27日,分答在首场发布会上公布了上线42天以来的成绩:1000万授权用户,付费用户超过100万,产生50万条语音问答,交易总额超过1800万,估值超过1亿美元。
如此“耀眼”的成绩,使得分答突然暂停服务显得异常。8月10日,分答APP上的内容全部消失,答主无法继续正常使用;用户在登录应用时收到“分答君正在玩命憋大招,神秘功能,敬请期待”的提示。
突然下线的原因引起业界人士的诸多猜测;有知情人士对外透露,分答可能是遭遇了监管审核,因用户问了或回答了较敏感的“触雷”问题而被“速冻”。但分答团队除了“技术升级”和“憋大招”之外,对外不再进行解释。
时隔四十多天,分答重新上线,但用户并未看见“大招”,内容分类却进行“大瘦身”,只剩下职场、健康和科普三个栏目。
对于突然暂停服务的原因,10月10日,分答公关部负责人崔书馨向法治周末记者回复了同样的答案,其表示该问题不方便透露。
易观新媒体分析师马世聪认为,分答暂停服务应不只是技术问题,如果是技术上出现较大问题,会有新版本更新、推出的迭代形式,而且技术升级不会长时间关停服务;其次,较关停之前和重新上线后的改变上看,分答在内容栏目上作出了较大调整,而内容方面会面临的更多是监管问题。
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同上述观点。他表示,从内容上看,健康、职场和科普这三个领域,不易出现违法内容,有利于监管;另外,分答的语音付费模式属于新生事物,其问答内容设置及管理机制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。
“瘦身”后聚焦专业化定位
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,此次回归,分答有意淡化了此前聚集的众多明星,曾引以为傲的明星资源没有得到优先配置,首页已变成一些行业内的专家学者,如社会学家、天文学家、金融总裁、心理咨询师等,在显眼位置得到充分展示和推荐;另外,除了栏目内容上的变化,分答还推出了“行家答主支持线下1对1约见”的功能。
崔书馨表示,分答将更聚焦于专业化知识问答的定位,给用户提供更为专业、细分、个性化的内容服务;在这段时间,分答做了很多研发,产品上也有很多更新,会陆续推出一些新的功能。
对此,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认为,分答将问答主要聚焦在健康、职场和科普这三个领域,符合经验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特征,既有利于吸引专业人士入驻,又有助于提升问答内容质量。
其实,此次“专业化”的转型也早有铺垫。早在分答上线之初,虽然通过章子怡、佟大为、王思聪等明星效应迅速走红,但依赖明星光环效应、消费名人网红的模式并不被业内看好,认为分答已经离共享知识越来越远,不存在知识社区;另外,因为分答游戏规则中,答主、提问者共享分成机制的设置,使得一些提问者更倾向于通过八卦、隐私等问题来吸引其他用户“偷听”付费,参与者之间只是一种消费关系。
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在首场发布会上曾表示,明星大V退潮后,分答会花大力气去打造各个领域的专业的答主,让这里面更有专业的服务真实的呈现出来;目前,分答总共有33万个答主,根据整理,大概有五千位医学和健康类的答主,四千名以上教育领域的答主,三千名以上的教育类的答主。
“分答通过明星大V入驻的做法,将自身平台的1分钟互动、偷听机制等玩法,迅速推广开来、被用户获知;待八卦热度褪去,真正有需求的用户会从上面找到专业人士为其进行解答,捕捉有效用户和知识沉淀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。”另外,马世聪认为,此前60秒的语音时间设置,不利于进行深度的专业知识解答,此次上线的“答主线下1对1约见”功能,在客单价变高的同时,也利于发展忠实用户。
不过,刘兴亮认为,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,在四十多天的更新期里,分答的竞争对手获得了充分的学习和赶超机会;作为一个上线不久的APP,长时间的“停摆”对分答来讲无疑是致命的打击,想要获得曾经的用户量,分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语音审核比文字和图片难度更大
分答此次“停摆”,也不禁使人思考:语音问答的新模式,不同于传统的图片和文字,已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进行机器事先审核;对于语音问答此类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知识型内容传递,平台应如何进行监管?对于该问题,崔书馨并未回复记者。
“对于语音付费平台,主要监管其答复内容是否违法、是否涉及利用语音问答服务从事违法交易服务。”李俊慧认为,从自身监管来看,对于提供语音答复的主体,平台需引入实名制、认证机制等,避免不法分子利用付费语音问答服务从事违法活动;另外,对于提问内容,也需要建立前置审核,避免不良信息渗入问答服务平台。
马世聪也认为,语音形式的审核比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难度更大,因每个用户的声音不同、有地方口音等因素,进行监管需耗费巨大的人力;若将语音转换为文字,诸多信息对于平台技术又提出巨大挑战。
“在监管方面,语音问答平台可参考直播类平台所采取的措施,例如,重点查看那些在短时间涌入诸多流量的页面,一旦发现违规问题,及时进行删除;另外,问答的提问环节是文字形式,在该环节上,平台应做一些审核、筛选、限制等工作,以规避后期可能会出现问题;其次,在用户培育的过程中,平台也可提前告知答主、提问者需注意事项,在各个环节加强监管。”马世聪表示。
法治周末记者发现,除了“在行”团队开发的分答,知乎也推出了值乎和知乎Live、职场社交平台脉脉推出了业问、股票社区雪球也推出了付费问答等,付费问答已走入公众视野。
艾媒咨询显示,44.9%的网民认为付费问答,能够实现知识价值;39.5%的网民认为能够激发优质内容。据了解,知乎Live一次90分钟的分享能带来平均万元收益;微博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11月,微博付费阅读成交金额高达2930.7万元,高质量的推送信息为每位作者带来的平均收益接近13万元。
马世聪认为,在互联网大环境,内容付费市场正在逐步成熟;其中,更专业的内容产出、更便捷的支付环境,都促进了付费模式的产生;除了分答这种语音付费问答形式,付费听音乐、看书、看视频、打赏博主的用户逐渐增多;由于网上知识参差不齐,越来越多的用户更重视内容的价值。
“语音付费问答平台在渐渐增多,不管是垂直型问答平台还是综合性问答平台,各家企业都在试图先将这块‘蛋糕’做大;不过,知识分享经济目前尚处于市场教育阶段,用户的付费习惯还在培养中,知识变现的道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马世聪表示。